serdftgy

      借景抒情 凭势取胜——徐悲鸿《晚秋栖霞图》鉴赏

      分享到:
      作者:周安庆来源:收藏快报2021-12-01 08:08:25

        现代徐悲鸿《晚秋栖霞图》(载自《中国艺术大师·徐悲鸿》第139页

        纵87.3厘米、横47.2厘米%u30022006年版)

        誉称“第一金陵明秀山”的栖霞山位于六朝古都南京东北郊,时因为满山生长药材,摄入后可以养生治疾,故名“摄山”。南朝古刹栖霞寺原系齐代隐士明僧绍住所,后来他捐宅成寺,时名“栖霞精舍”(注:“栖霞”寓意“栖居于山壑云霞之中”),山得今谓。该山中虽有名寺、名碑、名泉、名亭等佳胜古迹,但昔日山畔遍植松、柏、枫、榉、银杏、乌桕、鸡爪槭等树种。每到深秋季节,漫山红遍,层林尽染,蔚然壮观,美若图画,素为金陵风光一绝。秋赏“栖霞枫叶”,令人赞叹不绝,故该山亦与北京香山、苏州天平山、长沙岳麓山并称华夏大地“四大赏枫胜地”。历代名流墨客慕名沓来,诗画咏叹抒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目前就典藏有一件徐悲鸿的《晚秋栖霞图》(见图)纸本设色画轴,纵87.3、横47.2厘米。

        徐悲鸿乃现代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坚定倡导者和践行者,早前因对清初以来中国画坛陈陈相因、逐渐衰落等沉闷现象多有不满,遂主张在“古为今用”的基础引入西画来改良中国画,在绘事上追求师法自然,深入实际观察写生,不断汲取创作养分来反映大自然与现实生活,坚持反对因循守旧,由此进一步丰富发展了绘画题材与表现样式。1927年徐悲鸿赴欧留学归来,次年便到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任教,期间多次带领学生外出采风以开拓视野,实地写生古城内外的名胜风景,从中获取体验与感悟,着力培养莘莘学子的观察、想象、造型和表现等综合创造能力。

        “灵谷芍药,栖霞丹枫,当春秋之佳日,实首都之胜景也……余等即雇车出和平门,登东行第二次快车。中大同学独多,殆百余人,教授有胡小石、徐悲鸿、宗白华诸先生,更足为兹增色不浅,且当有诗画,以享我辈也。乐何如之。一时后,达距京东五十里之栖霞站。站去栖霞寺可二里,衣裾相接,有胜会如云之概。寺内诸屋,方事修筑……遂登山。缘(栖霞)山皆枫族,林林总总,如火如荼,张罗绮于四围,染胭脂之一捻,或为绚烂之云霞,或为飘浮之珊瑚。林如酣酒,石亦酡颜。红者,绛者,绀者,丹者,千章烂漫,五色迷离,有如晴绡之映晚,或似野烧之腾空。人停斜径,帽影欹红,日灾连柯,衣纹织锦,极天工之巧,缀大地如花,遘遇之于心目。盖莫能尽其状也……”现代历史学家李絮非在《栖霞观枫记》中,曾经叙述1929年秋天他与中央大学徐悲鸿、胡小石、宗白华等老师率领学生畅游栖霞山的经过。而1931年徐悲鸿又一次揽胜摄山归来,欣然创作了这幅国画作品。

        徐徐展轴品赏,但见《晚秋栖霞图》呈近乎对开式布局,画面右侧的栖霞山石嶙峋、陡峭耸立,1株古老的青松扎根于危崖石缝中,向左顽强地伸展出虬曲的主干,而侧干多昂扬向上迎接阳光,树上松果点缀,松针郁郁葱葱。劲松在如此险峻、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虽历经沧桑风雨仍旧生生不息;其上方数株姿态不一的苍树,依崖势盘桓而立,晚秋的风吹霜打,将枝上茂叶染成了脂红、橙黄、深赭等色,可谓熠熠增彩。而苍茫迷蒙的远山亦隐约在望……画家在该图左上角以草笔款识:“辛未(注:1931年)晚秋游栖霞归写此,悲鸿。”随后钤有1枚“悲鸿之印”阴文方印,右下侧又另盖一枚阳文闲章。

        1953年徐悲鸿在北京不幸病逝,世人纷纷为之惋惜。现代“海上画派”名家吴湖帆(注:初名翼燕、后更名万、又名倩,字遹骏、东庄)以往因与其多有交集,彼此还在一起合作过丹青,次年见物思人不胜感慨,遂在该图徐氏画款的右侧再以行书题曰:“千里断鸿供远目,廿年芳草挂愁肠。阅悲鸿廿年前遗作,书石林词志怀。甲午(注:1954年)夏吴倩题。”并加盖了1枚“吴湖帆倩”阴文长方印。吴湖帆在此引用的是南宋文人叶梦得(注:其号为“石林居士”)《浣溪沙·重阳后一日极目亭》词句,藉以缅怀友人徐悲鸿之情。

        与以往其他传统性画家踏秋摄山,表现万树尽秋声、红叶似彩霞之壮美景象有所不同的是,徐悲鸿通过亲临实地观察记忆,在该图创作中竭力地表现了个人的独特感受。他大胆借鉴透视、明暗等西画技法,构图着眼于“势”,以别样的艺术视野将栖霞山之美择入图中,近景所绘突兀而立的危崖石壁,线条方折、枯湿皆有,又用泼墨渲染石面,可谓温润华滋。再以苍笔勾写纵横交错的苍枝曲干,赋色生动自然。这两者与水墨烘染的朦胧远山彼此呼应,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感。所作笔法雄健、刚柔相济,勾写点染兼备,浓淡疏密互映,从中亦摆脱了传统绘画中的一些陈规束缚。

        由于当时正值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国人因此群起激愤,要求抗日的呼声接连高涨。而松树素称“岁寒三友”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精神品格,石头在不同的丹青语境中则同样地表达了不同的人文意蕴和画家情感。故人们便不难想象此时画家内心世界中的真实感受了。徐悲鸿凭藉苍树、危崖和远山写意,通过构图、造型、墨彩等来展现该山自然美的同时,着力营造气氛来讴歌苍树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晚秋栖霞图》堪称画境立意新颖、耐人寻味,从一个侧面亦暗喻着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画家借景造势来鼓舞广大国人弘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该图确实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和人格魅力!次年画家又借此构图创作了一件《泰山一角图》国画。

        徐悲鸿在南京期间,不仅纵情饱览古韵悠悠的六朝遗烟,倾心图画风景殊佳的远山近水,与古城金陵结下了不解之缘,相继也留下了一些反映该城内容的风景或人物画,如《鸡鸣寺道中》《南京台城》《画龙点睛》《月夜》等具有写实主义风格特征的佳作,既体现了画家多方面的艺术造诣,也为“十代都会”的秀美山川和人文故迹增添了一抹亮丽的丹青色彩。

    MORE>>
  1. 我的简介 Wode JianJie
  2. MORE>>
  3. 我的作品 Wode ZuoPing
  4. Processed in 0.037(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3.761(mb)